气血论

2023-12-15

气行血有所不行,血清则气行,气行亦血行,血行则邪可遁寿可长也。

血能载气亦能生气,治气血者先养其血后调其气。未病治其血,已病治其气。善养血者,能愈未治之百病者也。

古人云:学须有疑,学贵有疑,小疑则小进,大疑则大进,不疑则不进。

古人给予我们的太多而使我们怯步,古人已为我们铺砌好了前进的道路,这路还是笔直的,只不过路面上还有几块挡路的石头,只要我们搬走一块,我们就能前进一大步。

中医所论其“气”,可谓宏大。本文所述,仅是其中之一,乃是关系重大。

宋人杨士瀛说:“气者血之帅也,气行则血行,气止则血止;气温则血滑;气寒则血凝。气有一息不运,则血有一息不行,病出于血,调其气犹可以导达,病原于气,区区调血何加焉。故人之一身,调气为主,调血次之。是亦先阳后阴之意。”⑴

“气虚则血无化源而血虚,运血无力而血瘀,统血失权而出血。气滞则血行受阻而瘀滞,新血不得归经而出血,气逆则迫血妄行而出血。”⑵

“周身之气通而不滞,血活而不瘀,气通血活,何患疾病之不除。”⑶

以上所述,本文不能完全苟同。

认同元气论,不一定要认同“气行则血行”、“治血先治气”、“气能摄血”等理论。“气行则血行”,从宏观及人体的整体上来看是没有问题的。气是视之不见而感觉得到,为地球万物生灵的物质基础,人没有宗气的摄入气则不得营运,心脏即停止跳动,血没有泵而不流通。但是,就局部的“气血”论,“气行则血行”与事实不符,而“治血先治气”实质上是只知其玄而不见其果。

现实中,很小的孩子就有血症,三十多岁就有癌症,就有血的不通,这些人正值鼎盛年华,何来没有气呢?脑溢血患者不乏力大如牛者,又何来没有气呢?所以“气行则血行”解释不通。“治血先治气”,一个理论正确以否,取决于其在实际中的效果。千年以来,先治其气并没有把血治好啊!当然,如果后治其血能把血治好也行,都没有。所以,先治什么,后治什么并不重要,关键是能治、能治好。可是,“先治气”的理论把人的注意力放在研究“气”上了,忽略了对如何治血的研究,使治血方面没有取得重大的进展。

黄帝曰:“夫血之与气,异名同类。”“人之所有者,血与气耳。”如果气与血是矛盾的两个方面,虽可分为阴阳,却不应有大小及主次之分,矛盾的强弱是根据病情的变化而进行互换的。所以千年所遵循的“治血先治气”不能奉为治血的大纲。

我们看《内经》治血并无先治气,歧伯对曰:“其民华食而脂肥,故邪不能伤其形体,其病生于内,其治宜毒药。”这里的“毒药”,不会是治血的气药,应是昆虫或者包括砒霜的药物。我们又可以从张仲景的《抵当汤》悟出一二。如:“太阳病六七日,表征仍在,脉微而沉,反不结胸,其人发狂者,以热在下焦,少腹当鞭满,小便自利者,下血乃愈,所以然者,以太阳随经,瘀热在里故也,抵当汤主之。”其方,“水蛭(熬)虻虫(去翅足,熬)各三十个桃仁二十个(去皮尖),大黄三两(酒洗)”。

“上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不下,更服。”方中的水蛭、虻虫为主药,以毒治血,如换去桃仁、大黄此方一样可用,反之去水蛭、虻虫其蓄血断不下,可惜圣人用毒治血之道后人没有参透,重症纳之,轻症多不采用。如同中国人发明了火药,而不能善用也。

如何治血,《内经》、《抵当汤》已经给我们指出方向。我以为众多的疾病由来,与血的质量优劣有关。血的质量不高不能输送适当的丰富的营养给全身,使人体各器官营养不良,造成各器官的“正常生长紊乱”或“畸形生长”,而不能充分发挥各个器官的健康功能。血的质量不高亦会造成血浊,导致心血管疾病、前列腺炎及癌症的发生,使身体的制造功能及吸收功能减弱或失灵而不能产生胰岛素、不能吸收钙而导致骨质疏松;血的质量不高还会使内出血处不能愈合,造成胃溃疡及许多的慢性病;肥胖病、鼻炎、类风湿等等都是与血的质量不高有关。血的质量不高还会遗传给下一代,如小孩爱流鼻血等。所以,我以为治血是最重要的,比治气调血实在的多。

“人皆知百病生于气,又孰知血为百病之始乎。”⑷我以为“百病皆瘀”是有道理的。血浊易生百病使血不通而致其死,治之养血调气使其通。我们要是在治血中找对了方向,广泛使用“毒药”养其血,提高血的凝固性及流通性,如此就离成功不会太远。而治病的真谛也在于此:生于肺的病毒会死于肝,我们的努力只不过是把病邪挪一挪位置而已。

治血使血恢复原有的自然属性,治气使血更快的流通。流通使新血不断地冲刷病灶,带走受伤及死去的细胞和部分病毒,在新的环境里把它们消灭,直至病灶的消失。

血质量的提高,要靠摄取适当的食物来实现。现在的人群主要是普遍缺少昆虫蛋白质,而产生众多的疾病,这一点迟早会被人们所认识。把“毒药”转化为日常所需也是迟早和必然的事了。

“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”——修身养性、纳毒养血、服治已病之百草,厚味其身,强胜阴阳,使邪可遁寿可长也。

1.《仁斋直指方·血荣气卫论》

2.金元人朱震亨所论

3.《医林改错·痹症有瘀血说》

4.《普济方·妇人诸疾》:“人皆知百病生气,又孰知血为百病之始乎。血犹水也,水行乎地中,百川理则无壅遏之患矣。人之血脉,或凝滞于经络肠胃之间,百病由此而根矣……经所谓先去其血,然后调之,良有以也。”

阅读163
分享